影志2020-07-27 14:48:46
“我们一直在说离开,但只有一人,在某个早上,一声不吭的,真的离开”
陀螺凡达可2013-11-17 23:17:07
尽管会一起看海和高歌,但却是满眼的荒芜和颓败,落寞和空虚。清晨坐上火车,离开仍在沉睡的昨日生活。
胤祥2010-10-28 23:28:03
费里尼成名作。“五个流氓”,意大利外省青年人对生活的抗争和对意义的焦虑(《立春》),费里尼有意地避开家乡里米尼来拍摄这部“多重意义上的自传电影”,在新现实主义末期继承(生活流叙事)并超越了新现实主义而进入他的作者和大师事业(心理新现实主义?)。影片结尾甚是华丽。
子弹2017-05-12 22:17:56
“里米尼來的人,他有的夢想其實衹是夢而已。但他最終要離開,把夢閹割在“甜蜜的生活”中。告別前,就讓這些浪蕩兒們,在山西他們叫小武,在臺灣他們叫風櫃來的人,在日本他們叫新志,在紐約他們叫Johnny boy,讓他們自己的感官充分享受撲面而來的一切,忘記自己這樣下去,是荒誕而無力的。”
帕拉2015-08-03 20:33:39
自传性质的作品,将自己一分为五,面面俱到。迷茫的青年,也许正是需要一列的火车,驱使自己前进。这部作品费里尼终于显现出了大导的操控力,伏笔与细节处理得到位。
Paper Planes2011-10-04 02:38:40
五个年轻人在小镇子里虚度时光,期待来到大城市。侯孝贤老实交待吧,《风柜来的人》抄了这部片多少东西。
冰红深蓝2016-06-28 17:32:29
费里尼第3作,获威尼斯银狮奖。1.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好故事,一出经典的反讽教育剧——花心浪荡儿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一篇挣扎与逃离的寓言。2.群像塑造生动鲜活,摄影趋于中间调。3.始终念叨着出走的人还是留下来了,一向沉默不语的人终于选择了离开。4.豹尾:火车挥别接抽离四人卧室的想象。(9.0/10)
欢乐分裂2013-12-15 21:01:39
费里尼影展重看@影城;2020-8-2三刷@世纪影城,仍被感动,本届上影节完美收官。
早期现实主义风味浓郁;体量不大的小镇青年往事,群像精彩,五人分别指代费费本人性格中的一面,且这些形象亦可在日后作品中有迹可循。
“澎拜苍绿又骇人的大海,如大草原般滚动,海面上厚重的云块向陆地奔腾而去。”(摘自费里尼自传)里米尼阴郁的海面,荡漾着小镇浪荡儿们一个又一个寻常的漫游夜晚。五人面海一幕经典,侯孝贤《风柜来的人》有致敬。
旁白可代入费里尼,但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刻意的间离并没有成功阻止观众将摩拉德等同于其本人,当他伫立月台,我们都知道这正是后来一系列盛名大片的前奏序曲。总有人会离开,我们永远在离开,火车驶过安睡的人们梦乡。小号响起,费德里科,天使在报喜!
热爱生活的番茄2020-01-18 00:38:34
可能我内心里最排斥的就是虚无主义吧,但却又碰上了浪荡的浮士德这么一个虚无的角色。电影大部分时间呈现的都是他的故事,寻欢作乐,把自己漂亮的甜姐肚子给搞大了,被迫无奈结婚,还去钓已婚少妇。这种满脑子娘们儿的男人的故事在这个无情的社会已经听了一万遍,我就知道,他最后会把自己的情绪整的很惨。片中最喜欢的角色是戴眼镜的小哥,有理想,有情怀。见到老艺术家哪怕在凛冽的寒风下,也要追着他,跟上他的步伐。而他的兄弟只会嫌老艺术家丑陋,找舞台上表演的性感骚货玩玩。那个场景里,费里尼用漂亮的镜头运动,以及恰到的场景设计歌颂有梦的人。可能对我来说,不是有爱的人最可爱,或许是有梦的人最可爱吧,因为当爱已经虚无到不像话的时候,那就不是爱了。结局很多人会很喜欢,但“断舍离”只是存在主义幸福的第一步。
木卫二2013-12-15 22:27:10
讲述一堆琐碎一地鸡毛,最后只是为了要让一个人离开。总显得萧条的海边小城,黑夜睡不着的莫拉德,结尾道别又是拍得特别好。
康报虹2017-05-15 09:12:20
在孤独边缘的海边小城,他们在一切破败中狂欢,转眼已不是少年。 阿尔贝托不得不留下照顾母亲;莱奥波尔多抱怨无人理解他的艺术却没有勇气走出去;浮士德浪子回头、成家立业,再也出不去了。他们都在讨论着离开,可只有爱看闪电的莫拉德向着星辰头也不回的走了——正如离开里米尼的费里尼本人。
如2020-01-02 08:36:15
可能是最可爱的费里尼了吧,喜欢他早期的轻盈幽默,人物的肢体表达还带着点默片的感觉,五位一体的自传也有点神奇,更神奇的是结尾,是我心中最美的结尾之一了。这一部已经有费里尼后来作品的所有主题了:boredom -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more;画面可以总结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全是人;傻白甜女主;封闭空间体系里的游荡,带点虚实结合,海作为出口;自由的镜头运动,片段化的线性叙事;以及还是要有爱啊…PS. 喜欢那个在车站工作的孩子(怎么感觉也是费里尼自己,真是自传狂魔…
盲忙2012-12-14 19:46:26
这个故事换个背景换个地点和时间也都成立,甚至连剧本都不用改。那些街道和房屋总是让我想起维斯康蒂白夜里的场景,难道是在一个地方拍的?莫拉多一定是基友...
苏黎世的列车2020-10-17 15:45:08
意大利小镇青年的群像生活,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的度日,有点像日本的那部《一无是处》,但是结尾的处理有点好莱坞化了。【资料馆·费里尼百年诞辰修复影展】
火娃2013-12-27 01:00:17
8/10。当初看《阿玛柯德》时我就觉得结构太松散,接着又看了他几部片子发现原来都是这样。。。有点闷,但不乏动人之处,我不单说结尾。是青春都有胡思乱想过,有时狂欢,有时失意,在沉沦的现实中望见自己青春不在,于是停下来讨论成长,然后死循环式的继续堕落,大打击并非坏事,因为他使你终愿觉醒。
2020-01-22 12:59:44
外表嬉笑怒骂,内心空虚寂寥,费里尼已经在拍小丑了,同时又是自我的投射,他将自己的性格特质拆分纯化,就成为了我们看到的那五个角色,而叙述者从在场到缺席,成为对过去自我的一次召询。
brennteiskalt2020-06-04 00:53:02
费里尼极善于在最粗俗的地方煽情,《浪荡儿》的喜剧性正来自于二者之间的冲突:明明他的主角们都表现得像个混蛋,拍摄方法却是抒情的。费里尼对此的态度因此变得复杂起来,他显然在嘲笑这些老男孩,却下不了决心去彻底批判他们。影片的这个省城正如这些没长大的青年一样,一日一日都是故态复萌。而在富有感染力的结尾里,可被认为是费里尼视点的最有道德感的那一位离开了小城,但象征乐天生活努力工作的小朋友却留在了站台上,而这两者都是他的代表,他与这些人也保持着欲拒还迎的态度。
热带素描2019-02-09 22:42:43
清晨的火车上,摩拉德看着未曾告别的朋友安眠无忧,自己却将要住到那颗天狼星上去了。原来从最初到最后,费里尼都在描摹一个人的喧闹与宁静。
蘇小北2013-02-02 00:53:16
我們都說著要離開,到外面的天地,有著一番大的作為,然而我們也只是這樣說說,依舊庸碌地縱情,揮霍著可怕的熱情,幻想著可能的功名,於是日子就這樣緩緩卻又飛快地滑過,我們依舊無事可做,蹉跎的歲月是荒涼的歌吟,咿咿呀呀唱不成調子,歡快也罷,哀戚也罷,等到我們真的離開時,卻已蒼老到無法遠行
神仙鱼2020-11-24 22:02:57
青春在狂欢中落幕,生活在告别后上路。镜头瞄准几个已不年轻的青年,拍出了最好的青春片。从街道挽臂高歌,到海边各怀迷茫,到一人独自离去,所有的伤怀和感动都在这个完美的结尾里。最后一镜莫拉德眼中是和他一起度过深夜的小圭多的身影,去往罗马的费里尼有一部分永远留在了里米尼。|莫拉德在火车上说再见时,是费里尼本人配音。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K411J7JG|一度想到《风柜来的人》
艾習角™2013-04-09 22:09:12
重看一过,赞叹不已。没有这个,也就没有了后面的美国往事、盗亦有道等诸多经典。有人物,有故事,有虚实,有手段。端的经典!赞曰:想要离开,想要存在。庸俗生活,诗意无限。
Mannialanck2010-11-26 16:41:34
8。五个倒三烂。费里尼告诉我们,不能让自己的猪朋狗友接近妹妹。
Mr. Infamous2020-11-24 22:15:01
无所事事与无事生非成了堪比节日的狂欢,个体的虚空被时代一染,挂到当下也能感应到穿过心间的疾风。五个人拼凑一截费里尼的自传,也在比照我们这些终归一事无成或一无所有的精神流亡者。烟花地,酒肉池,大梦一场,有人醒,也就有人痛。以前看到常年厮混的朋辈分道扬镳,总觉伤感,如今这段,倒像是溺水后终于呼出一口气。莫拉德与圭多那段盛放在黑夜里的友谊,反而最是招摇,沿着无尽的铁轨一寸一寸地延宕,也载着某块人心,远去了。@资料馆
徐若风2020-07-27 14:24:01
如此现实的题材,费里尼的点和新现实主义还是差别很大,狂欢节和午夜念诗两段的处理尤为凸现。由莫拉尔多引领的旁白视角,对渣男五人组的抒情性刻画和不断散落的幽默感,在同情与感怀中选择独行。但缺憾还是太多了,尤其是核心主线的部分。
貓十三2012-02-05 01:24:12
故事的铺呈其实很巧妙,主要还是讲了轻浮的浮士德的故事。只是节奏有些慢,会用较长时间来表达一个简单的意境,让本来就睡眠不足的我有些昏昏欲睡。@恒庐美术馆
白石春子2022-06-13 00:02:12
浪荡儿们彷佛在长大,但又在原地周而复始绕圈。费里尼总是告诉观众什么是用真挚来面对虚无:他爱他们,所以时常一言不发;他为他们痛苦,所以选择走向远方。如果说罗西里尼制造了那个透亮的水壶来盛放意大利,费里尼则用镜头掀起新现实的玻璃盖,让那些涌动的气泡冒出:荒诞、狂乱的精神、梦,给整个水壶以热度与震动。最终,火车开过的风景亦从一个个床上扫过——最私密的,出生的地方、死去的地方、做梦的地方。
Nakadai2013-09-14 23:53:35
费里尼回忆的青春,就这样带点荒诞,带点颓废,却在一切都平静下来的时候,义无反顾的离去。就故事来说,那种游手好闲的时光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个人标签。但片中人物的性格,却在这个大染缸中因不同的反应而区分开来。回望过去,他可能会后悔。只不过在那一刻,踏上离去的火车是坚定不移的选择。
ricecream2020-10-19 17:42:54
我喜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一点就是 明明拍的是日常和凡人 因而有着扑面而来的清新和亲切气息 因为导演的审美和创造力 因而营造了浓浓诗意 让人想起自己的平凡而琐碎的日常也许也潜藏着如此诗意 费里尼简直自恋到丧心病狂 安排了五个流氓当自己的分身 甚至还要安排一个软萌幼齿的正太当最后一个化身 正如八部半中他把这辈子最爱的女人都安排到自己幻想中的后宫里 在浪荡儿里他把恋恋不舍的自己的过去安排在了自己梦想中的家乡 浪荡在深夜的街头 浪荡在阴冷的海滩 浪荡在结束了的狂欢节 尤为难得的是 费里尼作为一个满嘴谎言荷尔蒙到处发散的流氓浪荡儿 总是忍不住用欲望的眼光凝视女性 但他又能以女性为出发点观察到女性的艰难处境 甚至仰视女性的人格和价值 @中国电影资料馆
宇文少横2020-12-05 17:13:52
酒劲大,后劲足,看着看着想着想着上了头,忽然就想到了《风柜来的人》。也是,关于离开故乡的叙述,又有几部逃出了这个框架呢?镜头跟剪辑都很利落,结尾镜如神之一笔!今时今日看依然鲜活如初。4.5
后自愈2016-01-20 23:00:52
费里尼的半自传。五个人聚在一起看海,看似悠闲却尽显破败。那天清晨带着对小镇的一腔热爱离开了,他没有告别,他不能告别。再见了圭多。
乌咪2009-08-27 17:08:37
描述青年生活的现实主义影片,影片几乎未加修饰,真实地叙述了一个小镇里几个懒散、甚至堕落的青年的生活。据说是费里尼的半自传影片。影片中费里尼的隐喻和暗示,因为自己的观影水平不够,所以不能领会,有些遗憾……
HurryShit2010-11-08 20:15:17
4+。面對現實而選擇獨自離開、長大的勇氣(「你不會自殺的,你是懦夫」),影史最佳收尾之一,大師風範初現。一種穿梭於嘉年華喧鬧人群之間的冷靜旁觀(像是繼承Rossellini的「謙卑」?),又同時湧動著濃濃鄉愁與依依離情之視角;後來走入更絕望且嘲諷的心境(主角位置也移動到中產階級、羅馬),即成《生活的甜蜜》。Franco Interlenghi(《擦鞋童》男孩長大了,作為導演化身),Alberto Sordi、Franco Fabrizi,根本兩大義大利渣男!(他們也是本土當紅男星)可是Fellini又能以一個充滿愛的角度,把他們塑造得很可愛。
Hildy at beach2022-08-14 16:01:21
不急不躁,小镇生活。人人都认识,一切都按部就班,结婚对象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还是好朋友的妹妹,从此要结束浪荡生活,开始养家养娃,但是躁动的心真是一刻都不停。Fausto前面意气风发花言巧语到处撩的时候完全不觉得帅,觉得油,反而最后灰头土脸火急火燎的时候才觉得有魅力。Moraldo是神秘沉默寡言的那个,他不用说啥,往那一站,微微一笑,自然就有想跟他走的。冬天夜里三点跟站台员看星星,这位确实不一样,最后他独自离开了这个对他来说沉闷一成不变的小镇。不知道去哪里,路上再想吧。话说Sandra的家庭情况明显比Fausto家里好很多啊,这妹子真是一往情深,最后有些男的打一顿还是挺管用的,姑娘你千万不要留情。
[Deleted]2020-04-17 11:59:45
一个人情事,五个人来听;有不同职业的群像展现的是当代意大利更丰富的面貌,社会观察包括经济复苏带来的命运改变(从无所事事至靠岳父介绍工作再到各奔东西)、爱社交爱美人天性引出家庭婚恋层次新的精神需求,把时代和民族特点浓缩在小镇风云的断代史中,展露了足够“故事家”的才华,而作为导演人生自传式的起点,从象征单纯美好的友谊走入更大的世界,这段过往也是值得纪念的美妙回忆
LoudCrazyHeart2020-12-15 17:57:12
本片主角刻画在于浪荡的男性,浪荡儿始终是浪荡儿那没什么好说的,要说的就是这几个里头唯一成家的浮士德。浮士德有从浪荡儿变更到家庭角色上来吗?直到片尾,都是女性牺牲自我成全大局的设定,丈夫花心难改的问题仍旧在,并且结尾是以浮士德的调侃而结束夫妻责任关系的探讨。这种看似喜剧的手法来回避核心问题让主题仅仅停留在描绘浪荡公子的线条上。最后摩拉多走出小镇意味着什么根本不是重点,因为他身上并没有携带两性关系和责任,他始终是一个人。
喂饭2018-12-30 00:36:42
7.0 当代电影何时才能回归到如是的这种简单状态,回归到调动情感的基本物质上去。落地而脱俗
吕思朔2021-02-11 16:07:11
唉。对费里尼真的是纠结万分。一是你真的可以看出来,他拍的很好,他富有诗意,他电影里的酒神精神,他很可爱。但是他对男性本能的描写让人无法放松,他对女性的仰视(应该),但仍旧是动物意味的,让人不舒服。极繁主义,有时精灵如舞蹈,有时却聒噪地像乌鸦一般。
南悠一2020-11-30 02:00:18
男主角浮士德是外在的费里尼,而摩拉德是内在的出走的费里尼,此后半生,外在的费里尼一直在寻找那个出走的费里尼。3.5
奇爱博士2020-10-17 14:53:24
战后小镇青年浪子回头模式,对后世影响太大,收尾处理极佳。电影资料馆4K修复版
Mockingbird2020-11-18 00:20:06
《电影史话》描述现代主义的导演时,把费里尼的电影称为“马戏团”,但马戏团只是形式风格的体现,更深层的源头在于新现实主义的作者态度和根植于意大利乡土的质朴情感。之所以称为“态度”,大概是由于费里尼并未在严格意义上使用新现实主义的传统语言,除深焦镜头的纵向使用外,费里尼似乎并不抗拒镜头运动及其速度感,尤其是在他表现盛会狂欢的场景时。但在表现内容上,费里尼仍将镜头对准了小人物的小生活,意大利的小镇、百无聊赖的小青年,一种微距的拍摄视角让观众也获得了如此这般的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费里尼,其主题和情感取向皆是质朴性的,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他对宗教的态度:教堂至少秉持着某种审慎的中道。叙事线在几位流氓小青年中间转换到也算详略得当,尽管有些部分的刻画似乎不够饱满而另有些又失于过溢。总之可看性很高
瑞波恩2020-10-18 01:11:15
#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影展第一部,Fellini早期作品,生涩生猛余味悠长,还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子。五个小镇待业青年,五段意大利特色的青春写照,主线却是放荡又花心的男主浮士德(Fellini男主清一色花心大萝卜?),他家庭幸福却四处拈花惹草,其余几个死党也是各有特色,比如有的一心扑在剧本创作上却怀才不遇,有的是姐姐恋上有妇之夫家庭分崩离析……只是不知道这里面哪个青年才是真实的Fellini,浪荡不羁只是他们的表象,他们内心还都不坏都不至于无药可救,却总是无法摆正与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他们每个都老说要离开这个小镇,结果却没有一个离开。除了最后,男二摩拉德在邮差男孩的目送中远走他乡。一如《天堂电影院》里Alfredo对Toto说的,“长此以往日复一日总以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必须走出去,寻找你的未来。”
Lycidas2013-12-15 15:39:38
早期的老费难以置信的现实主义呢。没有神神叨叨的内心戏和繁复的场设,反而是多了日常的气息和幽默感,很欢乐。年轻人梦想的远方和故乡的冲突绝对是万年不变的好主题。结尾火车一段的剪辑太棒啦!孤独的远行者对比之前五个人一起在海边的镜头真是说不出的感伤。
艾栗子2020-07-30 01:59:30
#2020SIFF#上影节第一部,以费里尼开头还是大满足的!这种小镇青年的故事真的很熟悉,能看到无数电影的影子,不过说是浪荡儿,但是所有人都是全程羊毛大衣西装风衣,浪荡绅士才合适吧?看到他们满怀希望但又困在这里兜兜转转的样子,茫然困顿和无处安放的活力,真是所有小镇故事的标配啊,放之世界皆准。是否要离开,本质是关于存在的问题,气质果然太新浪潮了。
结尾真的太棒了,直到最后才意识到,一直默默不语的那个人一直像是观察者的角色,却是唯一走出去的人,有种笃定的力量,这是不是导演自身的投射呢。火车掠过一个个卧室的时候看得超感动,我去新生活啦,再见了。这样光明与希望的结局,也是有点意外的。@上海沪北影城
Lies and lies2012-08-25 02:56:24
Fellini is a volcano. 叙述者自称是浪荡儿中的一员,似乎是Massino?
阿德2013-12-18 09:45:21
费里尼早期现实主义代表作,第一个介绍人物出场的长镜头就牛逼到爆,结尾费里尼和摩拉德一起走向世界 @上海影城
风间隼2020-11-09 23:16:56
小镇青年游手好闲,浮浪子弟抱一望三,偷腥窃像坏事做尽,老爸挥鞭浪子回头。准确捕捉到了战后意大利浮躁的社会氛围,美国的影响无处不在。最后火车驶离站台段落插入几个移动拉镜头,在室内创造出骇人的离情别绪。
巅峰Futurama迷2021-07-17 16:39:42
前40分钟内五星,后面的剧情,节奏上拖沓了,而且本身有种凑起来的感觉。费里尼一直干的事是快活灵敏的叙事+对电影这个表达感情的媒介的玩弄,从本片可以看出他对第一点已经相当熟络,对第二点还在探索之中。舞会和剧院俩场戏,有后期的感觉。
高玉宝2020-11-24 21:45:51
太真实太真实。一模一样的故事,正在如今中国无数个县城上演着。传统社会转型期,社会表层的男女平等,改变了社会物种的排序和生态位的竞争规则。而所有的家庭和个人依然严重的重男轻女,也培育出了更多样的竞争者。相当一部分男孩子被娇惯被纵容,成长为又渣又废的巨婴,从原有的生态位上被挤退;女孩子被约束被忽视,会严重分化,一部分会成长得格外坚强勇敢,得以占领原本属于男性的生态位,另一部分刚选择让自己比巨婴还要软弱幼稚,得以保持原有依附性质生态位。说到底都不过是就着现有条件,找个适合自己的活法儿罢了。无非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啊。
staff2023-10-18 19:59:05
5/10。什么破故事,男主跟老婆未婚先孕,结婚后还到处勾搭,因为勾引店长老婆,被店长开除后,又骗老婆跟小舅子是店长老婆勾引他,还忽悠小舅子一起去偷店长东西抵工资,被岳父发现后照样死皮赖脸苟着,有一次出轨后回家擦口红印被老婆看见了,老婆终于受不了,抱着孩子回娘家了,男主追到娘家后被岳父暴打,老婆又心疼了,一家子居然又这么和好了;形单影只看人夜夜笙歌的小舅子心灰意冷,外加不想看到家里这些破事了,就一个人离开了小镇。这他妈是想表达个啥啊,浪的人继续浪,浪不起的人请自寻美丽旗舰店吗?
三点水加个灯2020-12-05 15:58:06
3.5星。故事从今天来看过于简单,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并无新意。最喜欢男主离去时的镜头设计,火车前行,将睡梦中的家乡抛在过去,镜头也跟着火车旋转,仿佛观众也随着男主一起抛下这迷茫沉闷的生活,不再虚度年华,如果那个早起的小男孩有了生活的目标。
圆首的秘书2020-07-30 14:11:28
53年《浪荡儿》里的小孩子,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造型出现在59年的《四百击》里,说特吕弗没有借鉴我是不信的。结构严整的多线/多角色叙事,已经是小有规模的费里尼了。
韩伯愚2014-04-03 20:58:57
这部电影所抒发出来的情感充满着五味杂陈,谎言、无望与悲伤,它好像是生活的萃取瓶。它与《偷自行车的人》一样伟大,都足以永留史册。电影对于生活的描写深刻而逼真,它将生活作为一种叙事展现,费德里克·费里尼在蒙太奇上的才华也让人叹为观止,那远去火车的鸣笛与熟睡的人们。
阿钧猫唧2020-12-05 20:18:48
【费里尼百年诞辰展@长沙】在费里尼的电影中偏冷一点,大概是这类小镇迷失青年的主题不那么新奇了,同时也有比这个更好的作品吧,但总的来说完成度很高,拍得很有人情味,电影聚焦的几个无业游民各有特色,幽默风趣的细节刻画让人忍俊不禁,无忧无虑的生活终会过去,然后经历了生活的鞭挞和家庭的变故后,最终成长为真正的男人,倒是那位银幕里一直孤独徘徊,只有夜晚和铁路孩童交流的男人,默默离开了小镇,结尾的蒙太奇闪过,令人感慨不已。
451½°F™2020-01-29 16:07:39
费里尼的五十年代与今天并无不同,「游手好闲」/「青春迷惘」之徒只不过进一步内化于心,爱情或者是走出「浪荡」的一种途径,更多人只能登上开往未知的火车,寻找自己心中的净土(而不得)。
kylegun2020-11-27 22:39:50
抛下妹子送宿醉友人归家,感情真空无法接受老姐私奔,搞艺术者最容易被艺术搞,深情渣男缘分之虚无,被取笑的工人不放过社会主义者,常年凌晨徘徊再一语不发离去……就像看到深夜漫步街头的自己和友人,无业失落永恒的假期
高詩遠2024-10-20 18:13:15
五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貌似到达了年龄段的某个关键节点,开始稍微对未来产生一些迷茫与恐惧。在某个位于发展边陲的破败小城里,用尽一切手段去狂欢,希望抓住自己存在的意义。费里尼很早就开始拍摄在舞会上礼花齐响这类奢靡的场面,狂欢之余只留得阵阵空虚。少年不再的故事能够联想起后续很多同类型的电影。三心二意的浮士德在完全没准备好的情况下结婚,婚后还是没有找到身为丈夫的责任,转眼间终于学会安分守己,成家立业。阿尔伯托、里奥波尔多、里卡多都没能离开这所谓肮脏的老鼠洞,去往繁华的罗马。只有摩拉德,终于鼓起勇气,放下曾经的一切,搭乘火车驶向远方。
林西拿2020-07-23 17:21:39
天才,把電影拍得像在過節。20210130,光點華山,直接看呆了,驚人的原創力,他33歲拍出來的。
四季平安2020-12-25 01:54:50
1953年威尼斯最佳影片奖(与沟口健二《雨月物语》等同获)。我宣布这是最可爱的一部费里尼,像赫拉巴尔的某些小说,活泼的小城群像,很喜欢。主线是简单的轻喜剧,配角更提味;中间的狂欢段落、最后结局的处理,预示日后的倾向。结局太嗲了:插曲结束、生活复归平静,浪荡儿们渐渐显出安分的样子,朋友们仍在酣睡的某个清晨,对小城生活愈发怅然的小兄弟,悄悄乘上离开故乡的火车(费里尼祝福这个出走的年轻人)。
sdebut2020-11-25 19:16:36
很奇怪,同样是小镇青年残酷物语,猜火车和站台在我最爱的电影之列,这部“大师名作”却实在无感;人物不讨喜也不讽刺,情节套路而流水账,镜头也平淡无聊,好像只有主角本人和结尾离开家乡的部分是有灵光一闪的“超越性”的——这或许隐喻着费里尼的走向大师的背叛之路吧。
浪荡儿豆瓣热评
影志2020-07-27 14:48:46
“我们一直在说离开,但只有一人,在某个早上,一声不吭的,真的离开”
陀螺凡达可2013-11-17 23:17:07
尽管会一起看海和高歌,但却是满眼的荒芜和颓败,落寞和空虚。清晨坐上火车,离开仍在沉睡的昨日生活。
胤祥2010-10-28 23:28:03
费里尼成名作。“五个流氓”,意大利外省青年人对生活的抗争和对意义的焦虑(《立春》),费里尼有意地避开家乡里米尼来拍摄这部“多重意义上的自传电影”,在新现实主义末期继承(生活流叙事)并超越了新现实主义而进入他的作者和大师事业(心理新现实主义?)。影片结尾甚是华丽。
子弹2017-05-12 22:17:56
“里米尼來的人,他有的夢想其實衹是夢而已。但他最終要離開,把夢閹割在“甜蜜的生活”中。告別前,就讓這些浪蕩兒們,在山西他們叫小武,在臺灣他們叫風櫃來的人,在日本他們叫新志,在紐約他們叫Johnny boy,讓他們自己的感官充分享受撲面而來的一切,忘記自己這樣下去,是荒誕而無力的。”
帕拉2015-08-03 20:33:39
自传性质的作品,将自己一分为五,面面俱到。迷茫的青年,也许正是需要一列的火车,驱使自己前进。这部作品费里尼终于显现出了大导的操控力,伏笔与细节处理得到位。
Paper Planes2011-10-04 02:38:40
五个年轻人在小镇子里虚度时光,期待来到大城市。侯孝贤老实交待吧,《风柜来的人》抄了这部片多少东西。
冰红深蓝2016-06-28 17:32:29
费里尼第3作,获威尼斯银狮奖。1.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好故事,一出经典的反讽教育剧——花心浪荡儿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一篇挣扎与逃离的寓言。2.群像塑造生动鲜活,摄影趋于中间调。3.始终念叨着出走的人还是留下来了,一向沉默不语的人终于选择了离开。4.豹尾:火车挥别接抽离四人卧室的想象。(9.0/10)
欢乐分裂2013-12-15 21:01:39
费里尼影展重看@影城;2020-8-2三刷@世纪影城,仍被感动,本届上影节完美收官。 早期现实主义风味浓郁;体量不大的小镇青年往事,群像精彩,五人分别指代费费本人性格中的一面,且这些形象亦可在日后作品中有迹可循。 “澎拜苍绿又骇人的大海,如大草原般滚动,海面上厚重的云块向陆地奔腾而去。”(摘自费里尼自传)里米尼阴郁的海面,荡漾着小镇浪荡儿们一个又一个寻常的漫游夜晚。五人面海一幕经典,侯孝贤《风柜来的人》有致敬。 旁白可代入费里尼,但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刻意的间离并没有成功阻止观众将摩拉德等同于其本人,当他伫立月台,我们都知道这正是后来一系列盛名大片的前奏序曲。总有人会离开,我们永远在离开,火车驶过安睡的人们梦乡。小号响起,费德里科,天使在报喜!
热爱生活的番茄2020-01-18 00:38:34
可能我内心里最排斥的就是虚无主义吧,但却又碰上了浪荡的浮士德这么一个虚无的角色。电影大部分时间呈现的都是他的故事,寻欢作乐,把自己漂亮的甜姐肚子给搞大了,被迫无奈结婚,还去钓已婚少妇。这种满脑子娘们儿的男人的故事在这个无情的社会已经听了一万遍,我就知道,他最后会把自己的情绪整的很惨。片中最喜欢的角色是戴眼镜的小哥,有理想,有情怀。见到老艺术家哪怕在凛冽的寒风下,也要追着他,跟上他的步伐。而他的兄弟只会嫌老艺术家丑陋,找舞台上表演的性感骚货玩玩。那个场景里,费里尼用漂亮的镜头运动,以及恰到的场景设计歌颂有梦的人。可能对我来说,不是有爱的人最可爱,或许是有梦的人最可爱吧,因为当爱已经虚无到不像话的时候,那就不是爱了。结局很多人会很喜欢,但“断舍离”只是存在主义幸福的第一步。
木卫二2013-12-15 22:27:10
讲述一堆琐碎一地鸡毛,最后只是为了要让一个人离开。总显得萧条的海边小城,黑夜睡不着的莫拉德,结尾道别又是拍得特别好。
康报虹2017-05-15 09:12:20
在孤独边缘的海边小城,他们在一切破败中狂欢,转眼已不是少年。 阿尔贝托不得不留下照顾母亲;莱奥波尔多抱怨无人理解他的艺术却没有勇气走出去;浮士德浪子回头、成家立业,再也出不去了。他们都在讨论着离开,可只有爱看闪电的莫拉德向着星辰头也不回的走了——正如离开里米尼的费里尼本人。
如2020-01-02 08:36:15
可能是最可爱的费里尼了吧,喜欢他早期的轻盈幽默,人物的肢体表达还带着点默片的感觉,五位一体的自传也有点神奇,更神奇的是结尾,是我心中最美的结尾之一了。这一部已经有费里尼后来作品的所有主题了:boredom -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more;画面可以总结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全是人;傻白甜女主;封闭空间体系里的游荡,带点虚实结合,海作为出口;自由的镜头运动,片段化的线性叙事;以及还是要有爱啊…PS. 喜欢那个在车站工作的孩子(怎么感觉也是费里尼自己,真是自传狂魔…
盲忙2012-12-14 19:46:26
这个故事换个背景换个地点和时间也都成立,甚至连剧本都不用改。那些街道和房屋总是让我想起维斯康蒂白夜里的场景,难道是在一个地方拍的?莫拉多一定是基友...
苏黎世的列车2020-10-17 15:45:08
意大利小镇青年的群像生活,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的度日,有点像日本的那部《一无是处》,但是结尾的处理有点好莱坞化了。【资料馆·费里尼百年诞辰修复影展】
火娃2013-12-27 01:00:17
8/10。当初看《阿玛柯德》时我就觉得结构太松散,接着又看了他几部片子发现原来都是这样。。。有点闷,但不乏动人之处,我不单说结尾。是青春都有胡思乱想过,有时狂欢,有时失意,在沉沦的现实中望见自己青春不在,于是停下来讨论成长,然后死循环式的继续堕落,大打击并非坏事,因为他使你终愿觉醒。
2020-01-22 12:59:44
外表嬉笑怒骂,内心空虚寂寥,费里尼已经在拍小丑了,同时又是自我的投射,他将自己的性格特质拆分纯化,就成为了我们看到的那五个角色,而叙述者从在场到缺席,成为对过去自我的一次召询。
brennteiskalt2020-06-04 00:53:02
费里尼极善于在最粗俗的地方煽情,《浪荡儿》的喜剧性正来自于二者之间的冲突:明明他的主角们都表现得像个混蛋,拍摄方法却是抒情的。费里尼对此的态度因此变得复杂起来,他显然在嘲笑这些老男孩,却下不了决心去彻底批判他们。影片的这个省城正如这些没长大的青年一样,一日一日都是故态复萌。而在富有感染力的结尾里,可被认为是费里尼视点的最有道德感的那一位离开了小城,但象征乐天生活努力工作的小朋友却留在了站台上,而这两者都是他的代表,他与这些人也保持着欲拒还迎的态度。
热带素描2019-02-09 22:42:43
清晨的火车上,摩拉德看着未曾告别的朋友安眠无忧,自己却将要住到那颗天狼星上去了。原来从最初到最后,费里尼都在描摹一个人的喧闹与宁静。
蘇小北2013-02-02 00:53:16
我們都說著要離開,到外面的天地,有著一番大的作為,然而我們也只是這樣說說,依舊庸碌地縱情,揮霍著可怕的熱情,幻想著可能的功名,於是日子就這樣緩緩卻又飛快地滑過,我們依舊無事可做,蹉跎的歲月是荒涼的歌吟,咿咿呀呀唱不成調子,歡快也罷,哀戚也罷,等到我們真的離開時,卻已蒼老到無法遠行
神仙鱼2020-11-24 22:02:57
青春在狂欢中落幕,生活在告别后上路。镜头瞄准几个已不年轻的青年,拍出了最好的青春片。从街道挽臂高歌,到海边各怀迷茫,到一人独自离去,所有的伤怀和感动都在这个完美的结尾里。最后一镜莫拉德眼中是和他一起度过深夜的小圭多的身影,去往罗马的费里尼有一部分永远留在了里米尼。|莫拉德在火车上说再见时,是费里尼本人配音。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K411J7JG|一度想到《风柜来的人》
艾習角™2013-04-09 22:09:12
重看一过,赞叹不已。没有这个,也就没有了后面的美国往事、盗亦有道等诸多经典。有人物,有故事,有虚实,有手段。端的经典!赞曰:想要离开,想要存在。庸俗生活,诗意无限。
Mannialanck2010-11-26 16:41:34
8。五个倒三烂。费里尼告诉我们,不能让自己的猪朋狗友接近妹妹。
Mr. Infamous2020-11-24 22:15:01
无所事事与无事生非成了堪比节日的狂欢,个体的虚空被时代一染,挂到当下也能感应到穿过心间的疾风。五个人拼凑一截费里尼的自传,也在比照我们这些终归一事无成或一无所有的精神流亡者。烟花地,酒肉池,大梦一场,有人醒,也就有人痛。以前看到常年厮混的朋辈分道扬镳,总觉伤感,如今这段,倒像是溺水后终于呼出一口气。莫拉德与圭多那段盛放在黑夜里的友谊,反而最是招摇,沿着无尽的铁轨一寸一寸地延宕,也载着某块人心,远去了。@资料馆
徐若风2020-07-27 14:24:01
如此现实的题材,费里尼的点和新现实主义还是差别很大,狂欢节和午夜念诗两段的处理尤为凸现。由莫拉尔多引领的旁白视角,对渣男五人组的抒情性刻画和不断散落的幽默感,在同情与感怀中选择独行。但缺憾还是太多了,尤其是核心主线的部分。
貓十三2012-02-05 01:24:12
故事的铺呈其实很巧妙,主要还是讲了轻浮的浮士德的故事。只是节奏有些慢,会用较长时间来表达一个简单的意境,让本来就睡眠不足的我有些昏昏欲睡。@恒庐美术馆
白石春子2022-06-13 00:02:12
浪荡儿们彷佛在长大,但又在原地周而复始绕圈。费里尼总是告诉观众什么是用真挚来面对虚无:他爱他们,所以时常一言不发;他为他们痛苦,所以选择走向远方。如果说罗西里尼制造了那个透亮的水壶来盛放意大利,费里尼则用镜头掀起新现实的玻璃盖,让那些涌动的气泡冒出:荒诞、狂乱的精神、梦,给整个水壶以热度与震动。最终,火车开过的风景亦从一个个床上扫过——最私密的,出生的地方、死去的地方、做梦的地方。
Nakadai2013-09-14 23:53:35
费里尼回忆的青春,就这样带点荒诞,带点颓废,却在一切都平静下来的时候,义无反顾的离去。就故事来说,那种游手好闲的时光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个人标签。但片中人物的性格,却在这个大染缸中因不同的反应而区分开来。回望过去,他可能会后悔。只不过在那一刻,踏上离去的火车是坚定不移的选择。
ricecream2020-10-19 17:42:54
我喜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一点就是 明明拍的是日常和凡人 因而有着扑面而来的清新和亲切气息 因为导演的审美和创造力 因而营造了浓浓诗意 让人想起自己的平凡而琐碎的日常也许也潜藏着如此诗意 费里尼简直自恋到丧心病狂 安排了五个流氓当自己的分身 甚至还要安排一个软萌幼齿的正太当最后一个化身 正如八部半中他把这辈子最爱的女人都安排到自己幻想中的后宫里 在浪荡儿里他把恋恋不舍的自己的过去安排在了自己梦想中的家乡 浪荡在深夜的街头 浪荡在阴冷的海滩 浪荡在结束了的狂欢节 尤为难得的是 费里尼作为一个满嘴谎言荷尔蒙到处发散的流氓浪荡儿 总是忍不住用欲望的眼光凝视女性 但他又能以女性为出发点观察到女性的艰难处境 甚至仰视女性的人格和价值 @中国电影资料馆
宇文少横2020-12-05 17:13:52
酒劲大,后劲足,看着看着想着想着上了头,忽然就想到了《风柜来的人》。也是,关于离开故乡的叙述,又有几部逃出了这个框架呢?镜头跟剪辑都很利落,结尾镜如神之一笔!今时今日看依然鲜活如初。4.5
后自愈2016-01-20 23:00:52
费里尼的半自传。五个人聚在一起看海,看似悠闲却尽显破败。那天清晨带着对小镇的一腔热爱离开了,他没有告别,他不能告别。再见了圭多。
乌咪2009-08-27 17:08:37
描述青年生活的现实主义影片,影片几乎未加修饰,真实地叙述了一个小镇里几个懒散、甚至堕落的青年的生活。据说是费里尼的半自传影片。影片中费里尼的隐喻和暗示,因为自己的观影水平不够,所以不能领会,有些遗憾……
HurryShit2010-11-08 20:15:17
4+。面對現實而選擇獨自離開、長大的勇氣(「你不會自殺的,你是懦夫」),影史最佳收尾之一,大師風範初現。一種穿梭於嘉年華喧鬧人群之間的冷靜旁觀(像是繼承Rossellini的「謙卑」?),又同時湧動著濃濃鄉愁與依依離情之視角;後來走入更絕望且嘲諷的心境(主角位置也移動到中產階級、羅馬),即成《生活的甜蜜》。Franco Interlenghi(《擦鞋童》男孩長大了,作為導演化身),Alberto Sordi、Franco Fabrizi,根本兩大義大利渣男!(他們也是本土當紅男星)可是Fellini又能以一個充滿愛的角度,把他們塑造得很可愛。
Hildy at beach2022-08-14 16:01:21
不急不躁,小镇生活。人人都认识,一切都按部就班,结婚对象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还是好朋友的妹妹,从此要结束浪荡生活,开始养家养娃,但是躁动的心真是一刻都不停。Fausto前面意气风发花言巧语到处撩的时候完全不觉得帅,觉得油,反而最后灰头土脸火急火燎的时候才觉得有魅力。Moraldo是神秘沉默寡言的那个,他不用说啥,往那一站,微微一笑,自然就有想跟他走的。冬天夜里三点跟站台员看星星,这位确实不一样,最后他独自离开了这个对他来说沉闷一成不变的小镇。不知道去哪里,路上再想吧。话说Sandra的家庭情况明显比Fausto家里好很多啊,这妹子真是一往情深,最后有些男的打一顿还是挺管用的,姑娘你千万不要留情。
[Deleted]2020-04-17 11:59:45
一个人情事,五个人来听;有不同职业的群像展现的是当代意大利更丰富的面貌,社会观察包括经济复苏带来的命运改变(从无所事事至靠岳父介绍工作再到各奔东西)、爱社交爱美人天性引出家庭婚恋层次新的精神需求,把时代和民族特点浓缩在小镇风云的断代史中,展露了足够“故事家”的才华,而作为导演人生自传式的起点,从象征单纯美好的友谊走入更大的世界,这段过往也是值得纪念的美妙回忆
LoudCrazyHeart2020-12-15 17:57:12
本片主角刻画在于浪荡的男性,浪荡儿始终是浪荡儿那没什么好说的,要说的就是这几个里头唯一成家的浮士德。浮士德有从浪荡儿变更到家庭角色上来吗?直到片尾,都是女性牺牲自我成全大局的设定,丈夫花心难改的问题仍旧在,并且结尾是以浮士德的调侃而结束夫妻责任关系的探讨。这种看似喜剧的手法来回避核心问题让主题仅仅停留在描绘浪荡公子的线条上。最后摩拉多走出小镇意味着什么根本不是重点,因为他身上并没有携带两性关系和责任,他始终是一个人。
喂饭2018-12-30 00:36:42
7.0 当代电影何时才能回归到如是的这种简单状态,回归到调动情感的基本物质上去。落地而脱俗
吕思朔2021-02-11 16:07:11
唉。对费里尼真的是纠结万分。一是你真的可以看出来,他拍的很好,他富有诗意,他电影里的酒神精神,他很可爱。但是他对男性本能的描写让人无法放松,他对女性的仰视(应该),但仍旧是动物意味的,让人不舒服。极繁主义,有时精灵如舞蹈,有时却聒噪地像乌鸦一般。
南悠一2020-11-30 02:00:18
男主角浮士德是外在的费里尼,而摩拉德是内在的出走的费里尼,此后半生,外在的费里尼一直在寻找那个出走的费里尼。3.5
奇爱博士2020-10-17 14:53:24
战后小镇青年浪子回头模式,对后世影响太大,收尾处理极佳。电影资料馆4K修复版
Mockingbird2020-11-18 00:20:06
《电影史话》描述现代主义的导演时,把费里尼的电影称为“马戏团”,但马戏团只是形式风格的体现,更深层的源头在于新现实主义的作者态度和根植于意大利乡土的质朴情感。之所以称为“态度”,大概是由于费里尼并未在严格意义上使用新现实主义的传统语言,除深焦镜头的纵向使用外,费里尼似乎并不抗拒镜头运动及其速度感,尤其是在他表现盛会狂欢的场景时。但在表现内容上,费里尼仍将镜头对准了小人物的小生活,意大利的小镇、百无聊赖的小青年,一种微距的拍摄视角让观众也获得了如此这般的生活体验。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费里尼,其主题和情感取向皆是质朴性的,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他对宗教的态度:教堂至少秉持着某种审慎的中道。叙事线在几位流氓小青年中间转换到也算详略得当,尽管有些部分的刻画似乎不够饱满而另有些又失于过溢。总之可看性很高
瑞波恩2020-10-18 01:11:15
#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影展第一部,Fellini早期作品,生涩生猛余味悠长,还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子。五个小镇待业青年,五段意大利特色的青春写照,主线却是放荡又花心的男主浮士德(Fellini男主清一色花心大萝卜?),他家庭幸福却四处拈花惹草,其余几个死党也是各有特色,比如有的一心扑在剧本创作上却怀才不遇,有的是姐姐恋上有妇之夫家庭分崩离析……只是不知道这里面哪个青年才是真实的Fellini,浪荡不羁只是他们的表象,他们内心还都不坏都不至于无药可救,却总是无法摆正与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他们每个都老说要离开这个小镇,结果却没有一个离开。除了最后,男二摩拉德在邮差男孩的目送中远走他乡。一如《天堂电影院》里Alfredo对Toto说的,“长此以往日复一日总以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必须走出去,寻找你的未来。”
Lycidas2013-12-15 15:39:38
早期的老费难以置信的现实主义呢。没有神神叨叨的内心戏和繁复的场设,反而是多了日常的气息和幽默感,很欢乐。年轻人梦想的远方和故乡的冲突绝对是万年不变的好主题。结尾火车一段的剪辑太棒啦!孤独的远行者对比之前五个人一起在海边的镜头真是说不出的感伤。
艾栗子2020-07-30 01:59:30
#2020SIFF#上影节第一部,以费里尼开头还是大满足的!这种小镇青年的故事真的很熟悉,能看到无数电影的影子,不过说是浪荡儿,但是所有人都是全程羊毛大衣西装风衣,浪荡绅士才合适吧?看到他们满怀希望但又困在这里兜兜转转的样子,茫然困顿和无处安放的活力,真是所有小镇故事的标配啊,放之世界皆准。是否要离开,本质是关于存在的问题,气质果然太新浪潮了。 结尾真的太棒了,直到最后才意识到,一直默默不语的那个人一直像是观察者的角色,却是唯一走出去的人,有种笃定的力量,这是不是导演自身的投射呢。火车掠过一个个卧室的时候看得超感动,我去新生活啦,再见了。这样光明与希望的结局,也是有点意外的。@上海沪北影城
Lies and lies2012-08-25 02:56:24
Fellini is a volcano. 叙述者自称是浪荡儿中的一员,似乎是Massino?
阿德2013-12-18 09:45:21
费里尼早期现实主义代表作,第一个介绍人物出场的长镜头就牛逼到爆,结尾费里尼和摩拉德一起走向世界 @上海影城
风间隼2020-11-09 23:16:56
小镇青年游手好闲,浮浪子弟抱一望三,偷腥窃像坏事做尽,老爸挥鞭浪子回头。准确捕捉到了战后意大利浮躁的社会氛围,美国的影响无处不在。最后火车驶离站台段落插入几个移动拉镜头,在室内创造出骇人的离情别绪。
巅峰Futurama迷2021-07-17 16:39:42
前40分钟内五星,后面的剧情,节奏上拖沓了,而且本身有种凑起来的感觉。费里尼一直干的事是快活灵敏的叙事+对电影这个表达感情的媒介的玩弄,从本片可以看出他对第一点已经相当熟络,对第二点还在探索之中。舞会和剧院俩场戏,有后期的感觉。
高玉宝2020-11-24 21:45:51
太真实太真实。一模一样的故事,正在如今中国无数个县城上演着。传统社会转型期,社会表层的男女平等,改变了社会物种的排序和生态位的竞争规则。而所有的家庭和个人依然严重的重男轻女,也培育出了更多样的竞争者。相当一部分男孩子被娇惯被纵容,成长为又渣又废的巨婴,从原有的生态位上被挤退;女孩子被约束被忽视,会严重分化,一部分会成长得格外坚强勇敢,得以占领原本属于男性的生态位,另一部分刚选择让自己比巨婴还要软弱幼稚,得以保持原有依附性质生态位。说到底都不过是就着现有条件,找个适合自己的活法儿罢了。无非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啊。
staff2023-10-18 19:59:05
5/10。什么破故事,男主跟老婆未婚先孕,结婚后还到处勾搭,因为勾引店长老婆,被店长开除后,又骗老婆跟小舅子是店长老婆勾引他,还忽悠小舅子一起去偷店长东西抵工资,被岳父发现后照样死皮赖脸苟着,有一次出轨后回家擦口红印被老婆看见了,老婆终于受不了,抱着孩子回娘家了,男主追到娘家后被岳父暴打,老婆又心疼了,一家子居然又这么和好了;形单影只看人夜夜笙歌的小舅子心灰意冷,外加不想看到家里这些破事了,就一个人离开了小镇。这他妈是想表达个啥啊,浪的人继续浪,浪不起的人请自寻美丽旗舰店吗?
三点水加个灯2020-12-05 15:58:06
3.5星。故事从今天来看过于简单,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并无新意。最喜欢男主离去时的镜头设计,火车前行,将睡梦中的家乡抛在过去,镜头也跟着火车旋转,仿佛观众也随着男主一起抛下这迷茫沉闷的生活,不再虚度年华,如果那个早起的小男孩有了生活的目标。
圆首的秘书2020-07-30 14:11:28
53年《浪荡儿》里的小孩子,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造型出现在59年的《四百击》里,说特吕弗没有借鉴我是不信的。结构严整的多线/多角色叙事,已经是小有规模的费里尼了。
韩伯愚2014-04-03 20:58:57
这部电影所抒发出来的情感充满着五味杂陈,谎言、无望与悲伤,它好像是生活的萃取瓶。它与《偷自行车的人》一样伟大,都足以永留史册。电影对于生活的描写深刻而逼真,它将生活作为一种叙事展现,费德里克·费里尼在蒙太奇上的才华也让人叹为观止,那远去火车的鸣笛与熟睡的人们。
阿钧猫唧2020-12-05 20:18:48
【费里尼百年诞辰展@长沙】在费里尼的电影中偏冷一点,大概是这类小镇迷失青年的主题不那么新奇了,同时也有比这个更好的作品吧,但总的来说完成度很高,拍得很有人情味,电影聚焦的几个无业游民各有特色,幽默风趣的细节刻画让人忍俊不禁,无忧无虑的生活终会过去,然后经历了生活的鞭挞和家庭的变故后,最终成长为真正的男人,倒是那位银幕里一直孤独徘徊,只有夜晚和铁路孩童交流的男人,默默离开了小镇,结尾的蒙太奇闪过,令人感慨不已。
451½°F™2020-01-29 16:07:39
费里尼的五十年代与今天并无不同,「游手好闲」/「青春迷惘」之徒只不过进一步内化于心,爱情或者是走出「浪荡」的一种途径,更多人只能登上开往未知的火车,寻找自己心中的净土(而不得)。
kylegun2020-11-27 22:39:50
抛下妹子送宿醉友人归家,感情真空无法接受老姐私奔,搞艺术者最容易被艺术搞,深情渣男缘分之虚无,被取笑的工人不放过社会主义者,常年凌晨徘徊再一语不发离去……就像看到深夜漫步街头的自己和友人,无业失落永恒的假期
高詩遠2024-10-20 18:13:15
五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貌似到达了年龄段的某个关键节点,开始稍微对未来产生一些迷茫与恐惧。在某个位于发展边陲的破败小城里,用尽一切手段去狂欢,希望抓住自己存在的意义。费里尼很早就开始拍摄在舞会上礼花齐响这类奢靡的场面,狂欢之余只留得阵阵空虚。少年不再的故事能够联想起后续很多同类型的电影。三心二意的浮士德在完全没准备好的情况下结婚,婚后还是没有找到身为丈夫的责任,转眼间终于学会安分守己,成家立业。阿尔伯托、里奥波尔多、里卡多都没能离开这所谓肮脏的老鼠洞,去往繁华的罗马。只有摩拉德,终于鼓起勇气,放下曾经的一切,搭乘火车驶向远方。
林西拿2020-07-23 17:21:39
天才,把電影拍得像在過節。20210130,光點華山,直接看呆了,驚人的原創力,他33歲拍出來的。
四季平安2020-12-25 01:54:50
1953年威尼斯最佳影片奖(与沟口健二《雨月物语》等同获)。我宣布这是最可爱的一部费里尼,像赫拉巴尔的某些小说,活泼的小城群像,很喜欢。主线是简单的轻喜剧,配角更提味;中间的狂欢段落、最后结局的处理,预示日后的倾向。结局太嗲了:插曲结束、生活复归平静,浪荡儿们渐渐显出安分的样子,朋友们仍在酣睡的某个清晨,对小城生活愈发怅然的小兄弟,悄悄乘上离开故乡的火车(费里尼祝福这个出走的年轻人)。
sdebut2020-11-25 19:16:36
很奇怪,同样是小镇青年残酷物语,猜火车和站台在我最爱的电影之列,这部“大师名作”却实在无感;人物不讨喜也不讽刺,情节套路而流水账,镜头也平淡无聊,好像只有主角本人和结尾离开家乡的部分是有灵光一闪的“超越性”的——这或许隐喻着费里尼的走向大师的背叛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