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比利时7.9分纪录片《非家庭电影》BD1080p.中文字幕


非家庭电影海报

名称:非家庭电影

别名:不是家庭电影 / 无家电影 / No Home Movie

主演:香特尔·阿克曼 / Natalia·Akerman

导演:香特尔·阿克曼

地区:比利时,法国

年份:2015

语言:法语 / 英语

时长:115分钟

非家庭电影剧情介绍

英国《视与听》杂志2015年度十佳电影的NO.6,也是比利时女导演香特尔•阿克曼的遗作,一部关于去世的母亲的纪录片。

非家庭电影下载地址一

非家庭电影下载帮助

  • 0.推荐使用bt软件下载新资源磁力链。不保证电驴地址可正常下载。
  • 1.如使用迅雷下载提示‘任务错误,未知错误,敏感资源,违规内容,版权‘等等,可留言报错
  • 2.出现以上情况与本站无关,因迅雷官方响应政策屏蔽资源导致。
  • 4.如遇到老片迅雷下载速度过慢,可试着复制ed2k电驴地址或磁力链到迅雷网盘或百度网盘离线中下载,也可以试试迅雷会员速度加成。
  • 5.如某片全部地址都无法下载,建议您到留言中心告知。

非家庭电影豆瓣热评

  • 吃点好的2023-08-24 11:54:52

    纪录片,但凡遮住导演名,学生作业/青年导演送影展试试呢..人手摄影机的时代,这样的私影像比其他人的有趣、优秀在哪呢,也并没有刻意的反讽家庭片这一类型。无法赞赏这部电影,无法认同网友的赏析。同样单打独斗、手持摄影机纪录、发扬女性主义,瓦尔达可名符其实。看了几乎所有阿克曼的电影,也不知道被冠以女性主义的赞美有多突显,就因为她说的那句话?女导演不等于女权导演。就算不宣传这点,她的电影我也讨厌。

  • btr2016-03-26 01:36:46

    #HKIFF# "无家电影“的中文翻译是不对的,应该是”绝非家庭电影“,no "home movie"。全片是对那种刻板印象式的家庭电影的戏仿,探讨母女关系。有一些段落颇感人,但也有一些看起来漫无目的的镜头。(或许作为一个自杀女导演的遗作,应该被置于新的语境下考量)

  • Lies and lies2020-01-25 21:04:24

    除夕夜重看。当DV撞上屏幕,水面,Chantal显影。拍母亲,也是拍自己。最后逸出的视角不知是母亲的魂还是女儿的影,私影像变成“公影像”,再无Home Movie。母亲谈起她小时候,让人不禁想起Saute Ma Ville里她脏兮兮的样子,想到这就哭了起来。

  • 舌在足矣2019-07-10 09:54:13

    “I want to show that there is no distance in the world”而又 “She never tells me anything important”这不正是我们每天所面临的绝大多数困境么

  • TWY2018-10-06 13:44:25

    对于阿克曼而言,母亲的去世就是终点,这是毫无疑问的,电影如狂风一般,作出最后的呐喊,也静静地作着最后的凝视,留下最后的眼泪。

  • 甘草披萨2023-03-12 21:18:14

    #阿克曼回顾展#@艺海,如果这是阿克曼影展第一部片的话,可能就当成是一部谁都能拍的、轻松的、家有可爱老小孩的普通家庭录影带三星打好,然而在看完十四部阿克曼的最后时刻,几乎难过到泪目,这是一个就连聊熟人绯闻八卦都是苦难历史记忆,一个从奥斯维辛归来的波兰犹太人,一个与女儿视频电话都难以挂电话的母亲,“她在纽约在柏林过的怎么样她都不和我说”,联系《家乡的消息》《家书》《美国故事》和刚看的《那里》,香特尔也是个报喜不报忧的孩子,她独自忍受着莫大的痛苦煎熬,她做出和奥兹母亲一样的抉择甚至都不是意外,我想看得这么难过,是因为经过影展,了解了作者的作品生活经历家族历史(甚至她的眼睛),香特尔已经成为了我一厢情愿的朋友,所以这才是通过一次系统的、精心编排的影展了解一位创作者的全貌的重要理由

  • 朱马查2016-03-24 21:21:37

    时间在香特尔的镜头下如此具象,风、水、流逝的风景、家族的历史、衰老的母亲、变幻的光线、持镜者的呼吸。她如此长久而密切地凝视这一切,如同一场凝视时间的等待戈多,只等待死亡越来越近。

  • 欢乐分裂2023-03-12 21:36:14

    绝非散漫的记录,而是提供了一种由私影像过度到公共记忆的可能性,日常谈话中的家庭史被包裹在历史尘埃里,从来不曾被忘记,且更深刻地镌刻到每个人深层的记忆之海,在自然的接话段落中伤口被一寸寸暴露——这种无根感如此深而狠,不止是个人的体验,也是民族群体的症结,局外人很难以任何立场去审判。 因而是否可以认为,与母亲的深深眷恋之情,放大则是和母国文化的无法割舍,母女互喊“宝贝”好甜啊,令人泪目;母亲安好时厅堂敞亮光线明朗,镜头一转从巨幅白色急转到黑暗如洞穴的客厅(此手法在她作品中屡有出现),此时母亲已然衰弱,直到最后一幕拉上窗帘如同宣告向全世界落幕,而观众很难判定此时视点的主体究竟是谁,幽冥感冷彻全身。 空镜的时间凝化功能——被风吹歪的树,花园里倾颓的椅子,茫茫的连绵山丘;室外运动+室内固定。

  • 亵渎电影2016-02-14 15:04:41

    一部关于母亲去世的电影,重新审视母亲生前拍摄的家庭影像,毫无防备的就剪了这样一部电影,就像无意识状态下回忆自己的母亲,去面对自己一辈子绕不过去的母亲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话题。本该是只有母亲才有资格谈论的话题,自己却一再的越界去谈,这种一再的冒犯也深深的伤害了阿克曼自己。

  • 晚不安2020-02-07 19:11:45

    很自然的生成,长时间的漫无目的。从机位的摆放和剪辑的方式来看,选择了空间而放弃了事件。有几个随意的运动镜头,把散落的场景缀连成整体。美感是被破坏了的,感受不到任何冲动与焦虑,只是与亲人、与世界的彼此陪伴。电影是什么?电影是那些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人事风物。看得出来,阿克曼完全看淡了所谓的“电影感”,在生命的最后,她全身心地追求情感和自由。几次与妈妈的视频通话,那些爱让我的心都融化了。记忆消逝的时候,妈妈,请带上我。

  • Line2015-12-28 12:54:50

    风中抖落的树 一望无际的沙 长久而静默的凝视 摄像机变成了眼睛 她的影像简直是如吃饭喝水般自然的表达 the dead body of everyday life 再贴切不过 此生过度漂泊 母亲去世后再无家

  • 路易2024-07-09 21:59:09

    不忍苛责 阿克曼在此顺滑地与陈忠祥接轨 携带者她的平民主义实验电影一起走上绝路

  • Rottwitz2016-03-16 16:10:08

    一首写给空间与记忆的诗。四五分钟的静止画面令人震惊。房间角落里承载着时间之重的细节。来自荒野深处的风声。颤抖的光。母亲游移的身影与日渐消失的语言。对香特尔来说,凝视就是记住。

  • 峰峰峰峰2016-11-06 20:21:53

    树欲静而风不止,家如往日却无家;故事结构,就不必追究,长镜头,我们的回忆没拍下太多泪流

  • 神仙鱼2023-08-13 22:05:01

    是No "Home Movie"也是"No Home" Movie,和《家乡的消息》对照看真是无限感慨。一遍遍舍不得告别的“亲吻”让人动容,也几乎让人相信精神距离只有一块屏幕的距离,“拥抱”可以发生;但似是双向控诉的“她从不跟我说重要的事”冷酷提醒,一块屏幕的距离仍有隔着大洋那么遥远。尾声看得惊心又哀伤。这四十年阿克曼走完了自己的电影生涯,也和母亲一起走到了人生终点。 借用Sean Baker的一句话,我真的希望她能知道,她的电影和她,会被铭记的。

  • censored dump2023-03-12 21:57:28

    遗作及影展最后一部,情感、私人的意义满溢,不太忍心评价,影片由室内景和行路远景、固定和手持、家庭对话和空镜组成,有一些影像上的刺点,比如人走后厨房那头飘出的热气,视频对话时,屏幕镜面戴了新帽子的阿克曼“叠印”在虚焦的母亲脸上,还有几次手持走动,天光与声音如隔世,这些都非常动人,但素材的编排看不出太多突破home movie的想法(或许不该这么要求,但残酷地说,对晚年,每个家庭都有同等的沉重),我更欣赏更极致的实验(比如《那里》中的全固定镜头)。看的过程中想了很多自己的事,有点理解了阿克曼的生命选择。

  • 帕拉2016-06-12 22:29:01

    在我理解看来是另一种方式的《云上的日子》,与母亲聚少离多,用不一般的家庭录影,弥补不在一起的日子。[B]

  • 七月在野歪2023-08-13 21:34:01

    #香特尔·阿克曼作品回顾# @资料馆。非常动容。妈妈曾在《长夜绵绵》中出镜,屋内孩子不断呼唤“妈妈”,她推门而进。被看做是对《家乡的消息》的呼应。因为曾经妈妈闭口不谈那段历史,阿克曼只得自己去探索。本片的前半部分很甜蜜,十分欣慰阿克曼记录了这些影像,虽然妈妈并不希望私人的母女时间面向大众;后半部分很沉重,不仅仅是衰老与病痛,更有妈妈“控诉”阿克曼不讲那些“重要的事”,母女关系的互置。几个空镜将影片分为几个部分,当焦距增大的镜头显得颠簸、混乱时,妈妈的生命走向凋落,而最后静止的、又是震动的空镜出现时,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 2015-12-30 01:51:46

    This is no home movie; this is life movie. 从我你他她到News from Home到让娜·迪尔曼(才发现就是去年马里昂的女主怪不得莫名眼熟),总觉得我可以默默从她的作品中找到认同和同理心,有某种理解和connection. 如果来年还可以进图书馆就去继续补她~

  • 沈念2023-03-12 22:14:51

    3.12艺海二刷。从"News From Home"到"No Home Movie"(泪目)。交流媒介已然从书信演变为视频电话,而母亲的牵挂和抱怨从未改变:“你在柏林和纽约过得好吗,你从来都不和我说这些……”喜欢母女俩那一通长长的视频电话,她们反反复复用言语亲吻,一句“再见”说了好几遍,却总在“再见”之后开启新的琐碎话题,拖着不愿挂断。在电脑屏幕上,阿克曼举着摄影机的影像与母亲的视频影像重叠,像在拥抱。

  • 米吐尔2016-02-24 21:35:55

    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日记,但这是电影日记。在感情面前,所有华丽的辞藻和浪漫的描述都是虚伪且脆弱的,正如虚构的事件更容易支撑人们脆弱的灵魂一样。你不愿意开口,他们谁都不理解,当你开口了,理解你的人也是寥寥无几。电影给了你40多年的生命,你却还给电影一个简单的日常。随唯一爱你的人安息。

  • Sanguine2024-04-14 10:38:50

    +我又想念一些忽明忽暗的打盹时刻。@水朝夕放映^ ^

  • vivi2019-03-15 14:55:36

    跟“News from Home”不太一样,是“并非私电影的母亲的脸孔”。(这几年总是时不时想起小时候外公的家,记得天台的花和果、外公外婆的房间和书架,却记不起很多的细节:例如阳台是否有两个门,天台的栏杆的具体位置,哪些地砖有青苔……房子在建地铁二号线的时候拆了重建过,后来的房子跟原来已经完全不一样,这些东西都无从考究了。)

  • brennteiskalt2021-01-08 02:21:30

    阿克曼的遗作和(疑似)遗书用了一个语带双关的标题点明了母亲去世对她毁灭性的影响。这部家庭影像正如题目所点明,是关于家的失落,是一部no home的电影。无根性是贯穿阿克曼电影的主轴,本片中也有无数段落涉及犹太民族问题,清楚地表明在世界中的漂泊的她与她的民族对家园主题的追问。而此时,唯一提供向心力的母亲去世了。家庭影像里也愈发出现了旅途记录,尤其是影片中段的一段荒漠影像将电影分为两半。最后,家空间里再也没有母亲的身影。难以想象阿克曼是如何从杂然无章的影像记录里剪出这样一个看似杂然无章的电影的,你需要仔细用心观看,才能看到她在家园失落之后无法拯救的绝望。

  • 五月和七月2023-08-13 20:58:32

    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在母亲离世后,剪辑完这部作品,香特尔·阿克曼也选择自杀离开这个世界。 日常的记录画面让我想起了记忆中的家庭生活,平凡、琐碎,但时光流逝终将老去。过往的日子没有抓得住和抓不住,取舍之间。人生时间的deadline在最后的时刻的重击。 看阿克曼的电影,总会不自觉地关注房间的空间结构。

  • 小弟有只猫2023-03-12 20:53:11

    with Ryan;看了清一色的好評 我開始自我懷疑了

  • 看守煙霧的人2017-01-07 22:55:02

    空鏡有種靜止時間的美。令我思考的是:那些對話換作自己與家人會如何,場景換作我的童年舊地會如何?傳達出給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受眾,是否別有趣味?因為積食不斷睡著和醒來,最後的過曝整個畫面讓人一下子清醒過來。KOFA 0107 with 盼

  • 醉梦·聊生2016-11-13 15:46:59

    作为比利时最杰出女导演的遗作,保持了一贯的实验性,没有叙事,没有花哨的电影技法,完全像是粗糙的业余水准,人物不处于重心,真正的主角是时间与空间的细微变化,把摄影机甩在那里,懒得去理,这也许是电影的功能退化,也许是生活本质的还原。

  • 怪谈游戏2020-06-23 20:57:24

    即使拍最亲的人举起摄影机时也容易带有侵犯性,她的处理很好地规避掉了这一点。阿克曼还是阿克曼,看似随意,换个人可能就是完全另外一套拍法,而她记录下的这些影像,对空间的侧重,对时间的诚实,被剪辑拼贴后,如同记忆本身,观看的过程给人一种渐渐飘远的感觉,情感潜藏于一切平常的下面。蛮有启发。

  • YiQiao2020-05-08 19:23:14

    仅“推荐”//以你的视角 看一看这荒芜的世界//母亲的逝去总更让人产生漂泊无依的感觉 她仿佛应当永远和你拌嘴吵架说些细碎无紧要的话//放弃掉电影 剪辑在一起的是捕捉到回忆的凝视碎片

  • 寒枝雀静2024-11-13 01:14:34

    B/或许最突出地论证了:阿克曼拍摄的一直是某种仿佛脐带一般的电影。敞开、输送、分享并邀请着观众的参与与回应。最后几个镜头何尝不是一种“草木人间”呢。

  • 失意的孩子2023-03-12 22:58:49

    挺折磨的,找不到能follow的点,茫茫电影,好像荒野,如果能少个70分钟就好了。

  • 两头烧蜡烛2021-02-05 21:32:04

    阿克曼的“我与母亲”,母女关于家庭历史、私人历史、私人情感与生命终端的私影像。晃动的手持者拍摄视讯画面、列车飞驰掠过的离家世界、家屋之窗——家庭生活与远离母亲的私人世界成为影片的截断结构,空间距离造成的情绪状态差异、离家时间与飞快老去的联系在其编排下非常准确,也因此让所谓“私影像”十分动人,但究竟是绝对私人的。

  • hitlike2018-10-07 14:39:08

    我没能看完,我觉得可能是我共情能力太差。。。

  • Parallax...2023-08-13 20:53:41

    是的,这并非是家庭电影,而是阿克曼自己的,是她的荒漠,是她的狂风,是她的凝望,是她的沉默。她的生命由她(母亲)而始,也由她终。母亲与奥斯维辛,一个影响并贯穿了阿克曼一生的女人和事件。

  • 十一伏特2023-08-13 23:31:29

    2014年4月,阿克曼的母亲去世。2015年8月,本片在洛迦诺电影节首映,不到两个月后的10月5日,阿克曼在巴黎结束自己的生命。片名 No Home Movie 是用英文所写,对应1976年的 News from Home。“I Have No Home.”没有家了,用电影写完了遗书。 穿插的荒漠戈壁空镜是在以色列拍的,不过片中没有点明,母亲去世,犹太身份的根也随之断了。母亲家里的装修风格尤其是厨房的布置和配色,特别像《让娜·迪尔曼》的场景。看着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咳嗽气喘得病症愈发明显,香特尔持镜拍摄也变得不安晃动,观看起来也很不舒服。最后的镜头停留在空荡荡的家里。更多技术上的考量恐怕都是残忍的。

  • 世界已夷为碎片2023-08-13 21:06:28

    后劲太足了,从电影院出来感觉没什么,坐上地铁时莫名哭了起来,看着车窗里倒映着类似阿克曼在《家乡的消息》里拍的纽约影像。如果说电影可以选择哪些展现给我们,哪些留给她自己,那阿克曼举起摄像机,创造出的空白与断裂,才有了结尾处那段不在场的哭泣蕴含着的巨大悲恸。我想,这些看似普通的影像会在我面临每一段失去的时候,悄悄爬上我记忆的空隙。

  • 吴邪2023-03-12 21:42:25

    @2023香特尔阿克曼作品回顾展。 母亲和女儿一直在说话,“我们之间没有距离”,屏幕上放大的模糊的眼睛;一直在说话,甚至挂不了电话,阿克曼和母亲说话的音调就像小孩。 “我还想再夸夸你,但是别人能听到,我就不想说了”,因为在路上颠簸而漫长,家才更显静好。老去的疲惫和遗忘与死亡一样不堪。 难得坐后排,感慨影院在现代是个奇妙的场所,唯少数能让观众把眼睛钉在他者身上几小时的所在,更理解了同为比利时导演的达内兄弟的用意了

  • 南悠一2023-08-14 00:14:18

    大段大段空镜里写满了悲伤吧。失去最亲密的人,世界仿佛在坍缩,发出轰隆隆的声响。

  • L利兹2024-11-13 16:24:23

    “你拥有所有那些,而我只有奥斯维辛。” 母亲影响着她:身份、空间、存在、女性、移民 非常日常的私影像,不愿停止了聊天和视频通话,与你谈起种种过往,记录我们最后的生活,看到的风景,不要睡着,逐渐衰弱的身体,沙砾、山脉和寒风吹过草地,天气渐冷,定格在房间,是否感到无家可归 no home movie 我不属于任何地方,都要离开了,逐渐离我远去......爱人、记忆和世界离我远去 我好像知道你,和你要离开了 那么平静 像封遗书缓缓道来

  • Ken Plz2024-04-13 22:54:40

    母亲的在场和家庭空间的意义随着电影的推进被慢慢揭示。家庭之外的世界意味着荒芜和野蛮,阿克曼被迫地在离开二者之后审视自身——恰似水波中的倒影,模糊、渺茫、摇摇欲坠。家庭之内,一旦母亲远离视线,黑暗中剧烈摇晃的手持,冲出阳台后的过曝,都是拍摄者本身情绪的直观表达。 阿克曼并不掩饰母女之间微妙地表演,但她更想承认在超出这些无从探知的家族伤痛和心灵真相之外,在她与母亲之间依然存在着的支撑着她的可贵的东西。尽管她也意识到这种可贵的衰弱。 阿克曼太内向了,这一特质在她的众多电影里表现为逼仄空间的内向塌缩。尽管她经常在密闭里感受自由,甚至试图解构、延展这个空间,但《非家庭电影》不加掩饰地展现了这一空间的危险性。最后一镜的昏暗房间,太过直白可怖的影像遗书。

  • 2023-07-14 05:08:31

    #PCC #Fourfilmsbychantalakerman 一部关于阿克曼母亲的记录片,但以片名看是讲述了那不可避免的衰老。视觉上,大概使用了50个左右的镜头,基本固定镜头和手持。影片前后对照明显,开场的大风与结尾的对照,还有前后行车的抖动程度对比,结尾处那照片旁边的两个瓶子不知道是不是骨灰,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后期太过冷酷的原因。也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漩涡》,残酷的让人流泪。导演尽量避免自己出新的画面中,最喜欢的镜头是摄像机对着电脑中视频的母亲的棕色眼眸,借助反光如同展现出了一个母亲“眼中的女儿“的画面。听觉上现收音异常舒适。两段行车对比后面那段的风吹过的爆破音排除了一些冷酷而展现了一种非现实的“真实”。不喜欢,有些刻意,也是让我稍有撇开私人性感觉的原因,感觉减少室内固定镜头会更好些。

  • 持人的摄影机2022-03-07 13:09:48

    8.0/10。①阿克曼母亲在去世前的几个月和阿克曼的各种日常生活与感情互动,充满了温情与导演对母亲深沉的爱。②自然主义电影:固定或缓慢运动的长镜头;手持;去戏剧化;零配乐;舒适的音响与环境音;DV画面;各种有趣生活细节的捕捉。③有不少看似粗糙但却充满自然主义韵味的诗意空镜/构图。④总的来说情节太私人(导致很多点的深入理解需依赖于与影像无关的知识/经验),而且影像表达太冗余,合起来扣2分。

  • 船续前行2023-03-12 22:44:31

    这部真的get不到,过于私人且高清,大段的戈壁与车边像随意的运动记录不知所云。#阿克曼回顾展@艺海剧院

  • 路米內2023-03-27 00:23:04

    风,沙砾,山峦。家的对面不是“公共”,no home movie至少有4种念法

  • 黑狗成2016-01-13 15:49:40

    香特尔的dv通过小块的电脑屏幕折叠在母亲脸上,仿佛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复杂的一次构图,轻起不落,无家的蒲公英永远地静默飞行。

  • coie2020-11-12 21:22:38

    2014年4月她母亲离世,2015年10月她就因躁郁症自杀结束自己生命。有母亲在的公寓才是她真正的归属。后面长镜头让我们安静地凝视着空荡荡的没有开灯的客厅,应和着片名,她既强调这不是一部家庭电影,同时这也是一部“没有了家”的电影。这部并没有她News from Home的疏离感,我们作为观察者的通道(摄影机)还经常被cue,母亲不明白她为什么skype还要拿着机器拍,她说Chantal连她睡觉都拍,看到这不免有种被连带指责的感觉哈哈。但也更能理解Chantal内心是真的很不希望失去她母亲吧(虽然有时候也极力避开她),可还是很害怕可能的消失,想记录下关于她的所有一切。

  • AltErLov2023-03-12 21:34:50

    快到尾声时旁边座位一直有抽泣声,出影院之后在风中行走,如影片里的大风,开始越想越难过。 印象深刻的镜头:从屋里走到阳台,整个世界过曝

  • 莉莉丝(Ojas)2023-08-11 17:58:34

    毛衣的花纹,家具。对话。高速公路上相似的风景,沙砾,草皮植被。她的爱,相互的爱。烟和移动硬盘女导演的镜头语言有沉静的力量。听妈妈的话语(坐地板上拍摄)和凝视母亲有"妈宝女儿"(褒义)之感。还有最后的失去,她便失去了家

  • Belle2023-08-16 16:21:11

    尤其是今年参加了家庭影像工作坊,自己做了一部以奶奶为主要对象的建筑口述史短片之后,看这部感触颇深。像在一无所知买影展票之前隐隐的预感,香特尔的表达方式和关注点特别戳。本片中最印象深的一个镜头,是地中海裔(大概)的保姆闲聊时说到家族史,提到集中营、奥斯维辛,对方微笑的附和:“啊”“犹太人啊”。

  • 最后一代等秋叶2023-03-12 21:06:35

    呜呜呜想做妈宝 je t’embrasse 一万次

  • 一个文盲兔狲2021-07-17 02:18:10

    历史如何成为记忆在女性的日常对话中显形,而记忆只是记忆

  • 马不是好马2023-08-14 21:07:11

    最后一场阿克曼,挂不断的视频电话。是不是因为有母亲的爱这个世界才更难以忍受了,而也是一直以来有母亲的爱才可以忍受下去。